加速出弯,冲鸭!

© 本文全部配图(包括封面),由李倩雯提供

李倩雯(Wendy)曾是中国赛车杂志的主编,她在2018年以一己之力将这份停刊三年的杂志重新复刊,并且同时还在Mini中国挑战赛承担主办方职责。李倩雯的赛车记者职业生涯开始于纸媒也结束于纸媒,而在这中间,她也短暂尝试过自己正式职业生涯开始之前就熟悉的网络媒体。今天就来看看她在赛车圈闯荡七年进弯出弯、大直道冲刺的心得吧。

参加中国大奖赛Hot Lap的李倩雯
参加中国大奖赛Hot Lap的李倩雯

幕后故事

2019年秋天,李倩雯离开了自己从事了六年的赛车媒体行业。她说当初进入赛车,是发现自己的爱好竟然还可以成为一个全职的工作,算是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选择;现在把自己热爱的东西仅仅放在业余时间,也是人生轨迹的再次改变。

李倩雯这个赛车的爱好,开始于初中的时候跟着家人看F1的比赛,“那时候遥控器在你爹手里嘛,就是跟着看,印象其实不深刻”。上了高中,即使是住校,李倩雯也依然会在周末回家的时候看看比赛,“其实那时候赛历都搞不明白,看上了就看上了,主要是看Robin和何辛解说的Star Sports,也看广东台的张海宁老师。”

上了大学之后,看比赛的可能性更多了,李倩雯也初次尝试了媒体和编辑的工作。“上大学以后应该是2011年的时候比赛看的最多,基本上每场比赛都有看。我还和很多现在也很活跃的自由撰稿人和赛车解说一起在睿柯做(F1)练习赛和低组别赛事的解说。睿柯除了有直播,还是社区,我在社区网站也做很多内容文字编辑工作。那个年代做赛车的网站还很少,所以我们流量很大的。我一开始的想法只是想做做编辑的工作,反正也会接触赛车的资讯;后来我们慢慢开始做直播,大家都是条件很艰苦,在上海广州等地远程做云直播,我也参与过解说。我们连练习赛都有一万多的观看量,除了网站还做了手机的app,那可是2013/14年左右,很拼吧。但是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不是特别合法啦,只是大家的兴趣爱好,不是商业行为不收费,后来国内有了正版的网络赛车版权方,我们就不做了。”

在睿柯累积的经验和人脉,为李倩雯带来了第一次人生转折的机会,让她可以选择把爱好做成工作。“我申请美国和香港的研究生的时候汽车导报在招赛车编辑,我很偶然在微博看到的,张海宁老师推荐我,汽车导报主编觉得一个没毕业的学生能有圈内大佬推荐,还干过很多赛车采编相关工作,就把我招进去了。那时候真的是当成一个兴趣爱好去干的,因为本来的想法是在深圳找一个互联网公司做。现在回看这六七年的经历,还是很奇妙的。抛开薪资什么的这些,当时去汽车导报算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一个选择。

汽车导报开启的这段人生轨迹,让李倩雯有机会接触到车手、车队、赛事的幕后故事,而她自己,觉得这些幕后故事,比赛事战报和转会八卦还要有意思。“我在汽车导报是做旗下的中国赛车杂志,这个经历可以说是帮我打开了眼界。本来我就是网上一个小编辑,在这里我要到不同的赛车场采不同的赛事。每个比赛感觉都不一样的,国际的赛事有成熟的运作,国内的运作可能看上去不一定讲究,但是也是一种规律和习以为常的事情吧,做得不一定精致,但是都是实实在在的比赛。

2018年李倩雯在泰国曼谷参加保时捷的庆祝活动Sportscar Together Day
2018年李倩雯在泰国曼谷参加保时捷的庆祝活动Sportscar Together Day

去了这么多不同的比赛,让李倩雯和很多品牌的公关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她对于这些品牌为什么投身于赛车运动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卡雷拉杯对我来说就很不一样,他们有自己完善的赛事金字塔。从最最初级的体验中心的Porsche Experience,到GT4,再到GT3这个级别卡雷拉杯的专业比赛,年度冠军是可以去欧洲跑Supercar的,那个竞争就很激烈了,能脱颖而出的车手就可以去耐力赛崭露头角了。当年Earl Bamber和里卡多一起跑过F3的,后来在亚洲的卡雷拉杯比赛,拿了很多次卡雷拉杯的总冠军,通过Supercar晋级了WEC、勒芒。他真的是这个赛事体系里跑出来的车手,也是保时捷这个体系宣传中的代表车手。我自己很喜欢挖掘这种故事,别的人可能不知道哪些渠道能了解这些,那我们在围场采访就可以挖掘这些资讯。我觉得呈现这些很有意义,我还在经销商活动中讲过这个金字塔。”

在她自己所有的围场经历里,最难忘的还是跟着青年方程式(Formula Master)的赛车之星青年车手计划在英国的一周训练。青年方程式作为赛事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李倩雯在赛车之星训练中所体验的车手生活,却伴随她一直走到了今天。“2014年他们计划内的车手是袁波、包金龙和华淼,袁波和包金龙现在在跑保时捷卡雷拉杯。当时这个计划为了培养这三个车手是花了很多精力的,夏天还做了个在英国的summer camp。我作为记者全程跟着他们一起一周多,我之前知道车手有很多体能的训练,但是具体怎么练我是没有概念的。他们去了专门的车手体能训练的机构,我也体验了一些项目,颈部、手部训练都有。我笑话袁波甩战绳太慢,他让我自己试试,哎我还真不知死活去甩了,才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他们的长跑也不是在平地跑,而是到一个坑坑洼洼还有马粪的草地,人家别的媒体的大哥都很明智没有参与,就我跟着上去跑,跑了一半就崩溃了。后来还跟着他们去了培育了很多知名车手的Carlin车队在Surrey的总部,见到了Trevor Carlin。我们青训的车手去他们那儿做F3的测试,算是技能提升的一部分。”

李倩雯赛车之星训练随行采访
李倩雯赛车之星训练随行采访

 “这一趟让我真的深切感受到了方程式车手有多不容易,越向上进阶越难,要钱也越多,体能教练非常贵。真正好的车手不是说上车开车,下车就不管了,车手要跟工程师有很多信息的交流,车手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进行反馈,很多倾角什么的是很细节的,真的是团队合作。我虽然没有去银石赛道或者去速度节,但是反而是在这种沉浸式的环境里体验了方程式车手怎么培养,感触很深。

我更加喜欢写的是这种幕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那么有时效性,可以翻来覆去地回看。做杂志也是一样的,时效性没有那么强,更加需要的是你挖掘出的话题、专题。比如我们做过迈凯伦五十周年、本田回归这些专题,本来就有传奇色彩。时效性强的新闻谁先发谁有流量,我想要挖掘的是背后的东西。”

新转折,新起点

中国赛车杂志和汽车导报合刊之后,李倩雯短暂做了一段线上媒体。但是当琛通集团邀请她回来做纸媒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回归纸媒。“不管新媒体发展的浪潮怎么样,纸质的杂志总是有一种没法被取代的感觉,拿在手里是有分量的,看起来很舒服。”

做赛车媒体做了四年多的李倩雯,在琛通还获得了一个新的拓展能力的空间——做赛事主办。琛通集团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运作Mini挑战赛,而李倩雯也成为了筹备团队的一员,体验了一下赛车运动中的另外一番天地。“2017年九月我们在珠海做了一场表演赛,请了很多国外的车手。2018年我们正式开始做这个比赛,我要做很多主办方的运营的事情,工作强度和压力非常大。我们只有五六个工作人员,赛事的运营、招商、车手、宣传都要我们做。这里面很多事情我原来是没做过的,那一年也是累到发际线后移,经常疯狂加班,有时候真是干到天亮,回家吃口饭睡觉到中午再继续工作。我付出了很多心血,也有很多成长,看事情视野不一样了。以前作为媒体,只是报道赛事的人和事。做了主办方才会去想这里面的成本、赛事的日周月计划和资源分配。

李倩雯和Mini挑战赛的泰国车手Kat Lee在一起
李倩雯和Mini挑战赛的泰国车手Kat Lee在一起

为中国赛车杂志复刊是Mini挑战赛全盘计划中的一部分,琛通集团希望这个杂志可以作为赛事宣传的平台。而在杂志复刊时,李倩雯不仅仅是主编,还要做商务工作,负责为杂志招商。“当初中国赛车杂志被合刊对我来说就很突然,我最后准备的维特尔封面的一期都没有来得及推出,所以我是不甘心、不死心的,想要再做起来。复刊之后我是要对盈亏负责任的,如果有合作方能够负担全部的成本就可以送印,这个时候也是很多以前认识的品牌方的公关帮了很大的忙,她们觉得我做的很用心,做了媒体投放支持我的工作。

真能为爱发电吗?

和欧洲一百多年底蕴的赛车运动文化比起来,中国的赛车运动可以算是还在萌芽阶段。我们采访过的中国赛车人多多少少都提过这一点。相应的,赛车媒体在整个中国媒体版图中仅仅占到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并且很多时候只是依附汽车媒体生存。本人作为车迷,又在赛车媒体中起起伏伏六七年,李倩雯对此也是深有体会。“国内专门做赛车的媒体太少了,很多都是做汽车,兼职顺便报道赛车,比赛周末派个编辑过来。这样做知识储备是不够的,国际大赛虽然厂家会请翻译和同传,但是这些翻译和同传也只有一两个因为自己是车迷会帮你翻得很透彻,加上赛事背景知识,大多数只是字面意思翻译一下。我有的时候群访就会帮着翻译一下补充一下背景知识。这样品牌的公关部都会比较喜欢我。”

2019年F1中国大奖赛期间李倩雯采访领奖台司仪Bob Constanduros

传统媒体本来就不是那么光鲜的工作,不一定是毕业生们追捧的职业。而赛车媒体,作为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分支,就更是难以为从业人员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李倩雯不管是刚毕业入行时,还是后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从来没有获得过在深圳足以维持生计的工资。虽然钱并不是李倩雯决定把赛车从正职回归爱好的唯一原因,确实一个相当重要的考虑。对于她来说,这是又一次人生轨迹的转折,并且她希望自己在下一次转折的时候,还能有更多的选择。“钱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家都是因为热爱进来做赛车,但是时间久了之后,一方面你可能开始做一些重复的事情,另一方面职级和薪资可能也卡住上不去了,那就要考虑转变了。我要离开琛通的时候,一开始还找了跟赛车沾边的,但是找到的工作都不在深圳。我觉得如果我去了这些工作,其实又是人生轨迹的改变,三五年之后,我可能还要再变一次。咱们国内女性临近三十岁左右就会被企业从婚育角度来衡量,那如果我再次面临转折点的时候我还有没有得选?我那时候还能做什么?后来我就想清楚了,赛车是我热爱的东西,业余时间作为兴趣我还可以继续做。我会以个人身份参加活动,不会再挂职任何一个机构了。”

现在中国的赛车运动毕竟比起十几二十年前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认真考虑想要进入这个行业。许多中国的工程师已经在欧洲的车队或者供应商工作,很多高中生和大学生也在考虑作为媒体人进入赛车圈。对于自己追求的事业来说,热爱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李倩雯也希望年轻人们能认真考虑好了自己的长远规划,再做决定。“想做赛车媒体的小朋友我会反过来问他们,想做赛车媒体的初衷是什么。如果他们说是想要见车手,那我会建议他们买paddock club就好了,不用等见面会就可以见车手,合影签名都可以,他们还给你介绍赛事和赛车,还有好吃的。真的能够长久做这个行业的,比如咱们张海宁老师,那是对体育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热爱支撑了他这么多年。赛车并不是他的全部,他的重心是整个综合体育。国外很多F1的摄影师和记者能够专注做这个的都很辛苦,这个我是很清楚的。我希望小朋友们可以多接触国际资讯,再来判断自己能不能做。职业选择是关系到你人生几十年的发展的,要选择一个向上发展的行业而不是下坡路的行业。汽车媒体要依托品牌资源的投放的。国内汽车行业现在经历过了蓬勃发展期,已经走进成熟期了,投放已经在缩小了,不是以前一掷千金的年代了。大家要知道自己愿意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花多少时间,如果是你的全职工作的话收入是不是能支撑你投入自己全部的心血。

现在离开了赛车媒体的李倩雯正职工作是在保险公司,业余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和车迷们互动,并且慢慢积累自己作为赛车自媒体的影响力。虽然只是业余时间投入在赛车上,但是我们相信李倩雯还没有在自己的比赛中完成最后一次进弯出弯。或许有一天,她会以自己个人的身份前往向往的勒芒和速度节,在前方为车迷们带来优质内容。

– End –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Website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