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如周四的日常推送中介绍的,本周我们为大家带来了特别推送节目:本周特别的嘉宾人物石一瑛“瑛姐”+女性车迷的小故事。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瑛姐专访的下篇和第二批粉丝声音。姐妹们节日快乐哦~
彪悍的人生,随缘就好(下)
© 本文配图,如无特别注明,由石一瑛提供
周四的上篇中,我们主要为大家带来了瑛姐在围场中摸爬滚打做文字记者的经历。其实更多的车迷认识瑛姐,或者为“石一瑛”这个名字对上了一张脸,一个声音,还是在她做解说之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看看瑛姐的解说经历,以及她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吧。

离开速报后,“刚好懂比赛是怎么回事”的石一瑛坐上了解说席。从笔头到口头,围场的见识和辩论队的经验结合成了犀利的风格。“(解说的)风格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的,我自己都不觉得我现在有一个什么风格,我也不觉得你自己三五年的时间能形成一个风格。有的人会觉得我说话太犀利了,这个我现在倒是觉得了,可能还是跟打辩论是有关系的,我形成的思维方式跟表达方式就是这样,也不太好啦其实。我觉得该说的话就还是要说的,那不然为什么要你坐在那里?别人要你坐在那里,还是希望你能说一点观众不知道的东西和观众可能没有那么快能看出来的东西啊,这是你存在的价值。我认为作为一个解说,你没有任何观点,那你还说什么呢?如果只是报名次,我觉得这样没有意义。做这个工作应该是赋予你一定权利去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只要不是人身攻击。比如你今天车比别人好,你轮胎比别人新,你超不过去,我作为一个解说指出来,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还是那句话,我觉得如果说了10年,别人也没有记住你,也没有觉得你说的好,那我觉得真是很没有意义,很浪费时间。另外我的原则一直是拿多少钱干多少活,人家给你发钱,你就得把活干好。整理比赛资料是分内的事,除了靠在F1这么多年的积累,还是要在家做好足够的功课。”

伟大的辩手对网友的评论毫不畏惧,甚至有一个算一个全能怼回去,虽然至今还没有过被骂到“不能自理”的情况,但有几次解说中的“事故”,石一瑛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有些欠妥。“我有过几次(被骂的经历)。那时候还在上海台。有一次是在百视通说NBA的时候,那一次我后来也觉得是我自己失控了。当时的嘉宾有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他觉得一个运动员刷分是不对的。后来我反思觉得,我作为主持人,确实是应该要控制住他的状态,不应该让他再把话说过了。当时我还不怎么玩微博,虎扑好像有人骂我吧。我还好,有学长说没有解说不挨骂的,我觉得排解了就还好。”
“后来应该就是在五星的最后一次比赛,我说‘21世纪的法拉利1号车手就没有那么差的’,其实我当时真的是有一点开玩笑的,带一点疑问的状态。回想起来确实我这样说别人肯定听着不舒服,如果我是他的车迷,我听了肯定不舒服。但也还好吧,他们也就骂一下,我觉得你们要觉得不舒服,骂一下,我也没有办法。然后也有很多猜测。其实当时腾讯这边找过我很多次,包括央视也已经在沟通中了,所以绝对不是五星封杀我,五星没有对我干什么(笑),这个我一定要帮五星解释一下。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就是干活。”
网友对待瑛姐还算是客气,甚至可以在理性范围内进行业务讨论。但人身攻击也不是没有过,早些年受到的攻击让当时年纪还小的石一瑛觉得很过分。“那一次有些同行也是参与其中的,说的话也非常(难听)。现在想想——因为已经有七八年过去了,我可能也没有那么在乎。当时心里还是有一点不爽的。当时你去围场,不是说你是唯一一个可以去的人,但是确实是你得到了这个机会。那你是要努力做好这个机会。有人就觉得你拿到这个机会是不正义的,或者说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呃,睡了车手或者怎么着,我觉得这种话对当时的我来讲,是没有办法接受,他们有点过分了。”
这种事显然不是个例,其他地方的赛车记者也曾公开表示受到过性别相关的攻击。“当时我觉得很不爽的一点就是,因为我是女的所以你们会这样说,如果我是男记者可能你们就不会这样说了。说难听一点,某些男记者不能把自己的无能归咎到别人是女生上,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的。那个时候比较小嘛,听到他们的话反应会比较大一点。现在我的状态就是,我跟你完全没什么好计较的,我也无所谓,你爱怎么说怎么说。”
“我在的那段时间其实是F1围场女生最多的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围场里的女孩子还真的蛮厉害的。我也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女记者跟车手啊之类的,但是我觉得还好啊,如果车手是单身,那彼此吸引,很正常啊,这围场里就这么几个人。新闻官和工程师,也蛮多的。我觉得正常,只要不越过道德边界就好。”

虽然距离毕业已经将近十年了,但是包括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石一瑛也经常cue到学长学姐。我们问她这些年来有没有什么人生榜样或者特别要感谢的人,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觉得在复旦最大的收获就是学长学姐们,大家在一起成长。我还算比较幸运,我们协会当时是大二的学生负责协会工作,办比赛什么的,正好我的内容就是跟学长学姐们接触,邀请他们来做评委之类的。然后有一个学长说我是他见过的最牛的公关人才。当时还在学校,觉得自己可能还挺适合这个工作的。当时的经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吧,学长学姐还真的是挺照顾我的。”
“而且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其实走出了辩论圈,我有一个学长是蒋昌建之后复旦最好的辩手,应该是02、03年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的冠军最佳辩手,然后他现在是华山脑外的医生,我觉得他很厉害,既要辩论打得好,又能够把别的事情也做好。所以很多学长学姐们,真的厉害,很多人让我觉得是复旦毕业生应该有的样子。”
当初石一瑛实习之后进入了《F1速报》,又拿到F1年证跟了两个赛季的比赛,再后来,按她自己的话说,是“正好懂比赛是怎么回事”让她决定接下解说的工作。从编辑、记者,到解说、主持,石一瑛并没有给自己限定某种身份,很多事情是想做就去做了。说到要给这十年一个总结,她用了“精彩”二字。“我也没有什么特别一定要做成的事情,但是过去十年确实还蛮努力的,也确实做到了一些事情,我觉得这还挺重要的。另外我的工作也一直在变,这样可能自己会觉得比较舒服一点。我这个人吧,如果每天干一样的事情我就会很崩溃。如果你让我一直写稿子,我可能也写不了几年,但是不断地在改变的话,有新的挑战,就会觉得比较刺激一点。比如辩论队的经历还是教了一些东西的,口头表达也好,逻辑思维也好,对我来说做直播是一个很新鲜的事情。慢慢转过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过去的经验是有帮助的,所以还好。”
那么未来呢?“我也不知道!”
“未来十年我是真的还没有想过。包括做F1也是,有很多人问你是不是规划好了,做记者,然后变成解说之类的。其实完全没有,我完全没有做过规划,因为我觉得规划会把人框死。当然我非常佩服我们有些同学,从大三实习到大四找工作,毕业进到咨询公司或者投行,可以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很厉害。但我可能做不到。所以我基本是走一步看一步吧,有好的机会就努力一下。也有可能19年职业生涯就到顶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没有人走过这条路,这对我很有吸引力。我之前没有人做过年证记者,也没有人这样转去做解说……但是如果解说F1,我真的没有这个毅力可以干到50岁60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李兵老师真的是很厉害,干了这么多年。我是真的不知道这条路能往哪里走。“
“包括今年去央视解说,因为没有人能拒绝央视,我觉得就试一下吧。赶上年底的《体谈》,一个谈话类的节目。领导觉得应该试一下,我也觉得是挺好的机会,就要尝试一下嘛。”

“我也想过要不要参加主持人大赛,让自己去再试一下,但是那段时间真的太忙了,很难脱产一个月去参加比赛。这个工作很难确定往上走的工种是什么样的。中国的记者和主持人都有这个问题的,你从毕业可以当记者,但是真的可以做到退休吗,这个是存疑的。国外的主持人可能之后就当制片人了,对节目有很多控制权,可以一直做下去。但中国的主持人,很多是科班出身的,更像是播音员,这种能不能转到制片人,我觉得都是存疑的。像董卿这两年,我觉得是很好的尝试。但是我觉得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路径。
“我其实没有更喜欢(哪一种工作)。你现在在做的这个事情,对你来说是有增量的,而且这个增量是你喜欢的、不讨厌的,觉得可以去尝试一下的、有趣的,我觉得这个就很好。可能你的职业生涯是有天花板的,很可能就发展到这里了,所以大家都只求能够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吧。至于未来,我也不知道。”
P.S.聊天的最后,我们问瑛姐有没有需要打的广告(毕竟广告位还空缺着),瑛姐豪放地表示:“不用!工作太多了,做不过来,不需要打广告!”但是我们依然要郑重地打个广告:
体育泛文化类四人访谈节目《体谈》,CCTV-5每周一至五22点首播,欢迎准时打开电梯。

周四和大家预告过,今天有MotoGP和ARRC的赛季揭幕战陪大家过节,那我们今天推送的女性车迷声音,当然是来自一位两轮车迷小姐姐啦!

– End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