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的事儿,算是个事儿吗

​你可能会在一些电动方程式的纪录片里看到过发型和发色都很有想法的英国记者Hazel Southwell(Twi: @HSouthwellFE),或是在新闻照片里看到过挤在群访记者中、瘦小又精致的马来西亚姑娘Amylia Hilda(Twi: @amyliahilda)。两位都是电动方程式媒体中心的老面孔了。在新赛季开始之前,我们约Hazel和Amylia进行了一次天南海北的圆桌会。

H:说到电动方程式,他们刚起步的时候,有个政策是鼓励一切想写、有兴趣报道这个比赛的人。

PS:现在也是吗?我知道以前粉丝站都还可以申请到记者证件,但是现在好像他们对媒体有些筛选了,审核更严了。

H:嗯,可能粉丝站之类的媒体,现在不那么重要了。我觉得应该是电动方程式已经过了那个发展阶段了,但是社交媒体也在变化。电动方程式本质上还是鼓励人们参与报道的。一开始好多声音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车烂又没声……

PS:他们现在也还这么说。

H:说呗,又管不了他们。你听这个赛车声音多像喷气飞机。

PS:我很喜欢这个声音!

H:对吧!很棒的。说回来,他们会选那些主动报道这个比赛的、愿意给它机会、觉得它还有点意思的人。这类人比传统的赛车媒体要多元一些。因为更多元,所以也没有什么高高在上的门槛,不像F1,你走进媒体中心,都是模样差不多的大爷,穿着格子衫polo衫,你懂吗。

PS:有内画面了。

H:这样比起来呢,在电动方程式,我就会觉得这里有趣,我是属于这里的。所以这里的媒体中心就什么样的人都有。而且我们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一旦有几个女孩开始写电动方程式,就会有更多女性考虑进入电动方程式,作为媒体记者或者公关之类的。这真的很厉害。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可能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但是没有刻意去追求。有点自发形成的。

PS:你们也报道过其他赛事吧?

A:我报过一阵子F1。我能感觉到区别,我在电动方程式围场更有归属感吧。在F1一切都很疏远,车队大门紧闭,很难见到人。而且有时候要看你是哪家媒体,如果是有名的媒体,可能就多几分钟采访时间。独立网站之类的就没什么机会。

PS:可能他们有点大而不倒,太老牌了。

H:对,太老牌了。他们规矩很多。F1很老派,基本就是欧洲上流社会那一套。很像私立学校。所以才有这种态度,聚集了很多类似的人,就是那种……上私立学校的人。挺遗憾的,因为他们可以更开放一些的。他们其实也想改变。但F1又在维持这个现状,毕竟不能随便放人进去。

PS:是不是因为电动方程式刚起步,所以才这么友好,敞开大门。

H:是有这个因素吧。

PS:发展阶段不同。

H:对。像前三赛季的多宁顿季前测试,很容易申请到证件。老实说,根本没有标准,但凡是“可能会在网上写点东西”的,都会发证。但现在车厂越来越多,更多赞助和投资进来了,电动方程式开始盈利了。这很了不起,这才过了五个赛季啊。去年的柏林站,那是最火的分站赛了,媒体特别多,名额爆满,很多人就没拿到证件。但他们会发给那些第一次来的媒体,或者刚起步的。或者,我有一个朋友,她也不是固定给哪家媒体写稿的,但是她做社交媒体很厉害,FE就觉得,你这个挺有意思,给你发证吧。我觉得他们是保留了一个开放的态度,而且这个确实有效果,说到底还是越多人讨论越好嘛。有得必有失,他们有他们的策略。因为这个赛事就是依赖社交媒体而生的,靠网站宣传、油管直播什么的。它整个氛围就跟那种有年头的赛事不一样,老的赛事还在卡给不给独家。在电动方程式没有独家这回事。

女孩子的事儿,算是个事儿吗?

PS:我们是写女性故事为主的媒体。你们觉得,就是,写故事这件事,车手也好管理层也好,真的能提升大家对赛车女性的关注吗?或者有没有其他事情是媒体能做的,可以促使更多女性关注赛车或是参与赛车的?

H:我觉得存在本身就够了。或者就正常做报道,不要写来写去就是苏西·沃尔夫,也得写写别人吧。大家对这事也是有很多不同态度,有太多事情可以劝退女性进入赛车运动了,比如说一个比赛连一个女的都没有。所以其实有人在这儿就能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A: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我是个在赛车运动工作的女孩。我没觉得很出挑。一开始我是有点怕怕的,毕竟是新人到了新的环境,但是我看周围的人也不是很介意我是男是女,只要工作做好,性别不重要。

PS:对,我觉得很多女车手也是这个观点,把工作做好就行了,不要管是不是女孩。

A:我并不担心在全是男性的媒体中心工作。我也不会时时刻刻想着应该有更多女孩。

PS:可是想起来的时候,是不是就会觉得,还是女孩多了好办事。

A:像Hazel说的,和赛车女性正常交流就可以了,如果总是问,身为女性处在这个环境怎样怎样的问题,也是很奇怪了。反正工程师就是工程师,经理就是经理,没有什么特别的。可能过几年人们就不觉得女工程师和女老板新鲜了。重要的就是把工作做好。

PS:那身为女孩子有没有在围场里获得什么特权呢?

A:有时候车队会看在你是女孩子的份儿上说,好吧,再给你挤点时间做采访。这要看你个人怎么看待吧,我倒是会觉得,噢,这可真好,非常感谢,我不会觉得说,嗯?是瞧不起我们女的吗。还是看你个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吧。

H:我觉得我占了很大便宜。虽然我也写一些技术性的文章……人们会觉得不应该让我在没有PR看管的情况下随机采访,他们觉得我是那种会问出“什么是电动车”问题的人,但实际上我会问一些动力总成的细节之类的(笑)。

A:我觉得最棒的部分是,人们发现这姑娘其实很懂行,你证明了自己,渐渐赢得尊重。这部分其实很有趣。

PS:我听过有的版本是这样,就是有一些女的赛车记者主动选择放弃技术型的人设,不和男性同行拼“专业”,去做一些生活方式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恰饭的方式吧。

H:是啊。而且我觉得有时候司机们也更愿意跟女孩子打开话匣子吧。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认识我了解我,虽然他们也认识其他记者,但我觉得他们就不会和我得到同样的反馈。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我不想做那种爆点新闻,所以他们还比较信任我。所以要说原因的话——有点蠢,也不该这样——但是他们面对我的时候比面对男记者更容易掏心掏肺。对不住男同胞啦,但是我觉得挺好。

PS:这就很独家了。所以问题来了,怎么取得车手的信任呢? 

BERN STREET CIRCUIT, SWITZERLAND – JUNE 22: Jean-Eric Vergne (FRA), DS TECHEETAH and SŽbastien Buemi (CHE), Nissan e.Dams in the press conference during the Bern E-prix at Bern Street Circuit on June 22, 2019 in Bern Street Circuit, Switzerland. (Photo by Alastair Staley / LAT Images)

车手也需要安全感

H:那肯定不是突如其来的,是要在一次次的工作中慢慢建立这个信任。要让他们觉得这个人没有胡来,早晚会被他们重视起来。

PS:嗯那我们真的是要多刷脸。

H:肯定是。还有就是他们需要知道你不会胡乱说话,或者曲解他们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待他们会是那种,“哦,维尼,他可是个大红人,我得想办法跟他聊两句”,成功车手总是有些架子的嘛,我们可能还有点望而生畏,对他们来说,我们就是会问很多问题,他们可能会不小心说漏嘴,他们不想爆出那种“维尼说车队都是大废物”但其实他说的是模拟器没用,之类的新闻。我觉得让他们知道你很可靠,这很重要,不要让他们觉得你在套他们话。还有就是你越不紧张,他们就越放松。他们也不需要像面试一样回答问题,但是说错话可能确实会丢饭碗,哈哈。他们其实也很怕记者的,没我们那么怕他们就是了。这是互相的。

A:对,有时候能看出来他们也很紧张。

PS:对,我现在在想我昨天采访的一部分要不要放出来,因为我觉得那位司机有点大嘴巴。我不确定如果我如实写,会不会影响他人设。

H:我觉得没事。你说的那个司机一直都喷来喷去的,他自己并不怕引起争议。

A:不过有时候确实要保护一下受访对象。有时候他们说的话写出来可能就变味了,会显得更赤裸。所以你可能要稍微挑选一下字眼,让他们看起来不那么有攻击性,不给他们惹麻烦。 

PARQUE O’HIGGINS CIRCUIT, CHILE – JANUARY 25: Mitch Evans (NZL), Panasonic Jaguar Racing, Jaguar I-Type 3 during the Santiago E-prix at Parque O’Higgins Circuit on January 25, 2019 in Parque O’Higgins Circuit, Chile. (Photo by Molly Darlington / LAT Images)

我不是天生强大,但我也可以变得强大

PS: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你们怎么准备采访的话题呢?

H:有时就是就地取材,比如在圣地亚哥,路面完全裂开了,因为天气太热,沥青都裂了。我也不会预见到这件事,但最后就成了一个新闻。其他的比如大家都很好奇梅赛德斯第一站表现会怎样,这就是个天然的话题。有时候可以准备,有时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有时候两站间隔很短,我会没时间做准备。有时候主编也会给些选题。

PS:我有个问题想问Hazel,你说你有时候会写一些技术类的文章,是因为你本来就对这些感兴趣,还是电动方程式引起了你的兴趣?因为我们两个现在是在写一些车手介绍之类的东西,我们没有技术背景,很难保证写到技术话题的时候不犯错。所以你是报道比赛之后才开始了解技术方面内容的,还是你本来就很有兴趣所以才写的?

H:我一直对机械工程很感兴趣,虽然我不是学这个的。我刚开始看电动方程式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赛车是怎么运转的,或者电池是怎么固定的,没有人知道,我就自己去问。我算是自学吧,可以自夸一下,我在电动方程式的媒体中对技术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我觉得这是主动的选择。我虽然说我知道很多,但是我知道的那点东西也算不了什么。还要像维基百科一样,随时能解释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读者大部分其实还停留在很基础的问题。我常说的就是,不要畏惧技术方面的内容,因为很多人连电动方程式赛车的功率还要问谷歌。看看搜索栏自动补充的问题就知道了,还有人问为什么要换车。因为这个比赛还很新,所以还有很多解释工作要做,人们就是会有这些疑问,这也是让他们看明白比赛的基本问题。我是自学的,希望我没学错。

PS:那么其实你要面对的读者群,是有完全不懂赛车的人,也有那种非常硬核的粉丝,所以你在写文章的时候怎么定位你要提供的信息量?

H:我在给一个网站写稿,那是个很有年头的赛车网站,我会写练习赛排位赛正赛的战报,很硬核但是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更喜欢面向初窥赛车门道的读者。有意思的是,传统的车迷以为自己很了解赛车,所以就很懂电动方程式,但入门类或者很基础的文章,读一读也无害的。

PS:他们可能会觉得无聊或者粗浅?

H:所以读者确实是会有不同的水平。比如现在电动方程式每场的转播之前还会解释比赛是怎么回事,我是听到耳朵起茧子,但是我觉得多听几次也没有坏处吧,加深记忆嘛。而且好像很多人就喜欢听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笑)。毕竟我们一个赛季就只有14场比赛,很容易就忘记的。我自己很喜欢讲那些基础的东西,比如排位赛决定发车顺序、发车和冲线是怎么回事。有的人可能觉得“这谁不知道啊”,但就是有人不知道啊。那种就是给完全的赛车小白的。我忘了我发在那儿的文章了,有50多万阅读,就是讲赛车是怎么一回事的。

PS:所以这种就是针对那些不看赛车的人的。但是也没法知道有多少人看了这个文章之后就开始看赛车了是不是。

H:对啊 。不过我知道有些人是因为车手打嘴炮才开始看电动方程式的。或者是因为撞车视频来的。有很多人刚看电动方程式的时候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有人就是抱着吐槽的心态看,看完发现真香。

PS:嗯,其实比如篮球比赛的直播,就不会像电动方程式那样做那么多解释。他们仿佛预设了每一个观众都是20年球龄的老球迷。所以电动方程式在中国做了统一直播信号,也是为了保障解说的质量,给大家正确的科普。

H:这就挺好啊,你看电动方程式的解说团队一直都很稳定,这很重要,前后一致,连贯统一。现在解说比赛的还是当年解说第一场比赛北京站的那些人。

PS:“海费尔德出事故了!”

H:对,他们现在说得比以前好多了(笑)。等到电动方程式办到第70赛季的时候我们可能就都退休了没法继续了。但是电动方程式作为一个年轻赛事,好处就是你能从一开始就跟上,然后也能保证这些大牛跟着赛事。 

最后来说说W Series吧

PS:Hazel,我看你好像去了收官站,你觉得这个比赛怎么样?

H:我一开始有点不屑,会觉得有点性别歧视,而且我不喜欢男人来运营这个比赛什么的。但后来发现车手阵容还行。一开始我觉得他们没有转播,没法看,但后来他们卖出了转播,宣传得也挺好,他们的团队是真的厉害。我觉得人们有理由批评它,W Series也还是有一些问题要解决。但我觉得他们第一赛季真的很不错了。我觉得他们的初衷其实是,五六年后就不再需要这个赛事了,因为女车手可以遍布各个赛事了。所以我觉得这个目标还是可以的,他们不是要隔离女车手,而其实是在助推女车手进入更高级别的比赛。

PS:就是一个完成使命之后就会消失的比赛。

H:对。我也很喜欢Alice Powell的故事,本来还在修水管,突然就能比赛了。而且这个赛事,它不像以前,可能一个女孩子进入F2或者F1,突然成为了全体女性的希望,一个人承担这些期待,如果失败了还要为所有女性背锅。W Series等于分摊了这个压力。有点像人多力量大,或者靠数量赢得声势,也方便女车手获得参加低级别比赛的资金。之前也有过其他(帮助女车手的)尝试,都失败了,所以W Series可能是下一个出路。


这里有Hazel以前写的一些文章,和最新的单枪匹马闯利雅得的心得

Amylia这赛季创办了Alt-Drive Magazine,这里有一篇关于洛特勒及他的摄影作品的文章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Website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bloggers like this: